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7852]

  • 电话号码预测[232460]

  • 黄大仙神签[174798]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8505]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0814]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373]

  • 姓名评分程序[88427]

  • 周公解梦全书[82701]

  • 姓名数字计算法[68828]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212]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392]

  • 人间审判大行动-【…[4667]

  • 无为而治 【…[5307]

  • 心灵的花园[6449]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6701]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129]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472]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294]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6889]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661]

  •  
      中医防治原则       
    中医防治原则
    [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帖    点击数:3711    文章录入:云中子

    8中医 防治原则

    8.1 预防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预防对保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意义,把预防工作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巳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8.1.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8.1.1.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
    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l)调摄精神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
    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正气存内,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调摄精
    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2)加强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此外,后
    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
    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发明于十六世纪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还有用苍术、雄黄等
    烟熏以消毒防病等等。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等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8.1.1.2 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恬淡虚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等皆是避免六淫、疫疠、七情、饮食与劳逸等致病的有效方法。
    至于外伤和虫兽伤,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8.1.2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8.1.2.1 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8.1.2.2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又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并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具体应用的范例。

    8.2 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因此,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比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涌吐、
    攻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干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病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2.1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是和"标"相对而言的。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还不是疾病的本质。只有充分地搜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在内的全部情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比如头痛,可由外感和内伤所引起。外感头痛,属于风寒的,治宜辛温宣散法;属于风热的,治宜辛凉宣散法。内伤头痛,又有血虚、血瘀、痰湿、肝阳肝火等种原因所引起,故其治疗又应分别采用养血、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平肝潜阳等方法进行治
    疗。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法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种情况。

    8.2.1.1 正治与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两种方法,就其原则来说,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由于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就自然会消失。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淡,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此外如久病精血不足的便闭;血枯、冲任亏损的闭经等,都应采取补益药治疗。这种以补开塞的治疗方法,叫“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都属通因通用范畴。
    另外,还有一种“反佐”法,在郁人的著作中亦常把它列为“反治”范围.恒究其内容,实为制方、服药的具体方法,应在方剂学里讨论,这里不予详述。

    8.2.1.2 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冶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先治其标病,后治本病。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

    (l)急则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中满、大小便不利,都是较急重的症状,故当先治疗。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大小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又如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当新病较急之时,亦应先治外感以治
    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 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去治其本。又如在急性热病中、后期伤阴,则应养胃滋肾等。以上所述都是缓则治其本的应用。

    (3)标本兼治 是指标病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如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等,此属邪热里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标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可用增液承气汤治之。泻下与滋阴同用,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则有利于通下,标本同治可收相辅相成之功。又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又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则应表里双解,亦属标本同治。

    可以看出,标本的治疗法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临床应用或治本,或先治标,或
    标本兼治,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但最终目的在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8.2.2 扶正与祛邪

    疾病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

    8.2.2.1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所以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其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8.2.2.2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一般有如下儿种情况: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化湿、利湿;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怯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等均属祛邪范围。

    扶正与怯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8.2.3 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阴阳的偏盛偏衰,《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8.2.3.1 损其偏盛 主要是说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担可采用“损共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但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呵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情况的存在,若已引起相对--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8.2.3.2 补其偏衰 这是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肾阴亏,则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最终导致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属阴阳
    两虚,则应阴阳双补。应当指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故《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外,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阅加以概括,故凡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诸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亦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如《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傈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正是指出了调整阴阳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

    8.2.4 调整脏腑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别的脏腑功能。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肺的病变,既可因本肛受邪而发病,亦可因心、肝、脾、肾及大肠的病变所引起。如因心气不足,心脉瘀阻,而致肺气失降的喘咳,应温心阳为主;因肝火亢盛,气火上逆所致的咳血,则应泻肝火为主;因脾虚湿聚生痰,痰湿壅肺,以致肺失宣肃的咳嗽痰多,应以健脾燥湿为主;因肾阴虚不能滋肺,肺失津润而致干咳、囗咽干燥,则应滋肾润肺;因肾虚不能纳气,肺气上逆的气喘,应以温肾纳气为主;若因大肠热结,肺气不降而致的气喘,则宜通腑以泻大肠实热。又如脾脏病变,除本脏病
    变外,亦可由肝、心、肾及胃等病变引起。肝失疏泄,而致脾失健运者,应疏肝为主;脾土虚,则肝木乘之,治宜扶土抑木;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应补火生土;胃失和降,以致脾失健运,则应着重和胃,以促进脾胃升降功能的协调。同样,其他脏腑的病变,也要根据各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道理,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8.2.5 调整气血关系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他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在生理上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称“气为血帅”。而血能为气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能载气,故称“血为气母”。当气血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失常时,就会出现各种气血失调病证。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协调。
    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虚生血不足,可致血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而不能单纯补血。气能行血,气虚或气滞,可致血行减慢而瘀滞不畅,是为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治宜补气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气机逆乱,则血行也随之逆乱,如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常可导致昏厥或咯血,治疗则宜降气和血。
    气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血离经脉而出血,治宜补气摄血。

    血为气母,故血虚气亦虚。血脱者,气常随血脱。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固脱。

    8.2.6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八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8.2.6.1 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一般来说,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正是这个道理。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暑多兼湿,故暑天治病要注意解暑化湿;秋天气候干燥,外感秋燥,则宜辛凉润燥,此与春季风温、冬季风寒外感用药亦不甚相同,风温宜辛凉解表,风寒应辛温解表,所以治疗用药必须因时制宜。

    8.2.6.2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经常处在风寒的环境之中,多食鲜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体质较壮,故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为内伤。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其民食鱼而嗜咸,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病多痈疡,或较易外感。《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
    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医生治病,同一病而治法各不相同,都能治好,就是因为地势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这也是地理气候不同的缘故,所以治病须因地制宜。

    8.2.6.3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l)年龄 不同年龄则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有区别。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虚证宜补,有实邪的攻邪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较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温疫论.老少异治论》说:“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儿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其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
    (2)性别 男女性别不问,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禁用或慎用。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等等。(3)体质 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
    慎用寒凉伤阳之药。《灵枢.论痛》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说明体质不同,治疗用药常不同。此外,有的病者素有某些慢性病或职业病,以及情志因素,生活习惯等,作诊治时,也应注意。

    综上分析,因人制宜,是指治病时不能孤立地看病证,必须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允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沦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其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上一篇文章: 和谐社会的科学灯塔

  • 下一篇文章: 中医--足部全息对应全身图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